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监督纵横

全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情况专题询问问答录

时间:2023/11/14 16:11:13|本文来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点击数:

 10月31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基础上,举行联组会议,对全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贵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家林、郑家银、李繁荣、杨光媛、王群、杨思荣、禹腾波围绕如何巩固好、优化好、发展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怎样用产业带动边境村群众稳定增收,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建立了哪些机制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等8个方面问题进行询问。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萍和市人民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现就专题询问问答录进行刊登。

 问题一

 赵贵祥副主任: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是沿边小康村建设的升级版。也就是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发源地是在临沧。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任务,凝聚“收信人”共识,全域建设一盘棋,全市44个边境村建设发展变化明显。但在调研中发现,在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中依然存在产业发展不稳固、群众增收不牢靠、基层治理有弱项、“示范亮点”的做法经验提炼宣传不响亮等问题。请问,在下步工作中,我市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巩固好、优化好、发展好建设成果,确保我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始终走在前列,切实把我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打造成在全省“叫得响、可复制、能推广”的临沧样板,持续为全省、全国边境村建设作出示范。

 王萍(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近年来,临沧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立足“发展、稳定、安全”三个大局,始终坚持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与“三大经济”“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动边疆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但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如何提升辨识度和贡献率思考不够,在经验总结推广、典型示范带动方面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总结提炼不够到位,氛围营造不够浓厚,导致在经验总结推广、典型示范带动方面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下步工作具体应对措施为:一是牢记“嘱托”抓推进。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将“固边、稳边、兴边”的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动力,持续巩固提升三型村庄建设成果,擦亮临沧边境幸福村品牌,不断谱写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新篇章,努力将临沧建设成为我国“建设好美丽家园”的富边示范区、“维护好民族团结”的睦边示范廊、“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固边示范带。二是选树典型抓推进。按照“1+3”三型村庄建设模式,大力践行“典型引路法”,精准选树一批抓在实处、干在前列,有亮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典型,提炼总结更多新理念、新做法、新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作出临沧示范、提供临沧样板、贡献临沧力量。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不断加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力度,在市级主流媒体推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主要成效和鲜活事例的系列宣传报道,争取中央、省级新闻媒体更多关心关注,切实把党的声音传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推动临沧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出示范,争当全省“优等生”“排头兵”。三是营造氛围抓推进。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保护、组织建设、文明新风等方面,充分挖掘和宣传各地各领域工作亮点、经验举措和具体成效,强化对内对外的全方位、高频率宣传,营造幸福村之间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全方位展示建设成效,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这个品牌做大做好。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常态化宣传,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进一步增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问题二

 赵家林委员:省委在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情况总结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会上要求,要用三年时间将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今年是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的评估验收之年,目前,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组已进驻我市进行实地评估验收。请问,面对省级的评估验收,对标6大目标和19项评估验收指标,我市是否已准备就绪,到目前指标完成情况怎么样,还存在哪些短板弱项?下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进一步提质增效?

 闫建刚(市民族宗教委副主任):自2021年全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我们自觉以“收信人”的使命担当和感恩奋进姿态,协调和调度全市34个主要成员单位和边境3县,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以及省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就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情况,临沧市县两级先后6次在全省有关会上进行交流发言。对标对表省级6大目标和19项评估验收指标,我市已于今年5月份以全省第二家的进度实现了基本达标。之后,本着高标准、严要求、保先进的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努力统筹协调做好查缺补漏、提质增效工作,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为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打下了坚实基础。10月下旬,在县级自评的基础上,市幸福办组织8家市级相关行业部门,按每个县不低于20%的比例,开展了市级复评核验工作。从市级复评情况来看,19项指导性指标已全部达标,完全具备了接受省级评估验收的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的问题。一是产业支撑方面,部分村产业单一或小、散、弱,缺乏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组织化、市场化、精细化程度不高,村集体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方面,部分村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有的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有的村庄绿美建设有差距,部分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三是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方面,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和农村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本着“先达标再提质”的原则,在下步工作中,市幸福办将统筹调度边境三县、市直相关行业部门合力推动提升,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加力。一是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再加力。认真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按照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巩固提升“林、糖、茶、果、牛、菜、中药材、咖啡、橡胶”“一乡一品”等传统高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手工、农村电商、农旅融合等富农产业,全力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特”,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在提升人居环境上再加力。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基础同步夯实,结合“绿美临沧”三年行动计划,把村庄绿化美化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结合村庄实际制定环境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治理等长效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家庭建设庭院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开展农村“四旁”绿化,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达标向提质升级迈进,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边境乡村。三是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上再加力。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以“现代农民培训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大思想道德引领和科学、法律、实用技术等培训,推动各族农民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学科学、学先进、求上进,自觉革除封建迷信思想、等靠要思想和陈规陋习,以自强不息、积极上进、艰苦奋斗精神,切实发挥共同走向现代化的主体、主人作用,用勤劳双手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问题三

 郑家银委员:产业振兴是解决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所在县农村平均水平以上”。调研发现,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能力依然脆弱,稳定增收压力依然较大,部分群众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请问,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有效解决产业带动边境村群众稳定增收的问题?

 翟国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稳步推进《临沧市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和《临沧市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实施,边境群众收入持续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本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边境村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不断夯实。当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针对郑家银委员提出的问题,我们将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重点采取六条措施推进边境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抓产业政策落实。要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民增收“九条措施”为统领,持续推进《临沧市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和《临沧市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贯彻落实,将边境居民增收工作任务化、清单化、责任化,推动边境居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抓产业项目规划。要立足边境村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聚焦糖、茶、果、菜、牛、咖、药等重点产业和蜜蜂、中蜂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抓实产业发展规划,储备产业发展项目,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加快边境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促进边境居民持续稳定增收。三是抓产业资金投入。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守住国家和省级关于产业投入的底线,确保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达到60%、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达到52%、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占比达到60%,切实保障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推动边境幸福村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四是抓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深入实施“技能临沧”行动,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理念和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深入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提坚强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五是抓组织化水平提升。要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十四五”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发展规划》(2021—2025年),坚持把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作为绩效评价的首要标准,优化扶持政策,联合社会力量搭建服务平台,运用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助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条和长效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组织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抓工作指导调度。要健全完善农民增收联席会议制度,对市级各成员单位和各边境县开展农民增收月调度、季总结,动态掌握农民增收工作情况,重点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项收入进行分析研判,以问题为导向,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工作的困难问题,全面推进边境幸福村农民增收,不断增强边境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问题四

 李繁荣委员:环境美是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项考核指标。调研发现,三个县部分边境村的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仍有短板,畜禽粪污直排问题仍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仍然“不尽人意”。请问,我市将如何有效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杨琦(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目前,全市4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70%以上。在全市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做好三件事。一是推设施建设。通过在云县、永德县、耿马县、镇康县、孟定镇建设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科学划定垃圾收运覆盖区域,持续推行城乡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和就地就近治理三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补齐设施短板。二是推制度完善。在基本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和保洁制度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起草了《临沧市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指导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已于9月份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下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督促各县(区)健全完善收费机制、合理调整收费标准,通过收取垃圾处理费调动农户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收取垃圾处理费,弥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常运维费用,确保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发挥生态效益。三是推日常管理。每年开展一轮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在2022年开展城乡垃圾治理行动的基础上,2023年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对镇、村,公路交通沿线,江、河、库、码头,山林(草原),农田地(茶园)等5个领域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点全面开展了专项排查整治。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市级住建干部挂钩农村垃圾整治督促跟踪联系工作机制和年度评价机制,我局39名干部挂钩77个乡镇,按周跟踪督促挂钩乡镇开展百日攻坚行动,通过工作下沉,切实形成上下联动、信息互通,有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突出问题的工作格局,农村生活垃圾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期间,共排查出垃圾问题点位1980个,目前已整治完成。

 钱勇(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职责,督促指导县(区)党委、政府履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体责任,并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并指导地方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技术和模式,梯次推进辖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是强化督导和问题交办。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定期调度、现状核查和问题交办督办制度,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核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移交有关县(区)进行整改,不断压实地方党委政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体责任。定期向省生态环境厅、市人民政府、市人居办汇报,适时在全市“三农工作”调度会、市人民政府专题会上通报各县(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作意见。三是帮助地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根据省级近期即将出台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有关政策,按照“以奖代补、竞争立项”的方式,指导配合县(区)编报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参与省级竞争立项,积极争取开展整县推进试点示范,以示范效应推动临沧市农村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

 

 问题五

 杨光媛委员: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指标要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要达到88%以上,边境村在饮水问题上要确保水源稳定,保证水的质量。调研发现,部分沿边村寨饮水设施仍存在“重建轻管”问题,饮水安全仍存在一定隐患。请问,我市在确保沿边村寨水源稳定,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方面建立了哪些机制?下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李俊(市水务局副局长):2021年12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情况总结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现场会精神,聚焦临沧3个边境县10个沿边乡镇44个行政村,市水务局及时研究下发了《临沧市沿边行政村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方案》。截至2022年底,规划实施的22件供水工程全部建成通水,累计完成投资1.87亿元,覆盖33个沿边行政村(社区)、16171户、69573人。项目于今年7月底完成县级验收,8月底完成市级抽验,10月11日通过省级抽验。让人民群众喝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方面,我们主要建立和完善了以下工作机制:一是遵循“先建机制、后建项目”原则,全面建立农村供水保障“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责任体系,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延伸至乡(镇)、村委会(社区),建立了农村供水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管理机制。二是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服务,通过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推行企业化、专业化管理。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由5家供水企业对部分供水工程进行运营管理,提升了专业运维能力和水平,推动了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三是精准补贴水费,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以县为单元制定农村供水工程水价和水费收缴制度并严格收费,以实现工程良性运行。科学核定定价成本,合理确定盈利水平,动态调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对于收缴水费不足以抵扣贷款的项目,由各县人民政府进行补贴,保证供水管理单位有相应还款资金来源。四是完善水质监测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水质数据共享机制,水务部门积极配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重点围绕水源地保护、水源水水质状况、水厂净化消毒措施、出厂水水质状况、末梢水水质质量等环节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建立完善水质监测体系,逐步规范供水生产全过程,保障水质安全达标。五是建立农村供水应急保障机制,并纳入政府总体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季节性、临时性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多年来,我市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水源可靠程度、水源保护、农民用水习惯和多种生活用水来源等因素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短板。一是部分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低,制约工程正常运行。二是水源保护和净化消毒工作有待加强,水质安全存在风险。三是小型供水工程成本高,水费收入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初步形成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格局,确保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依托城乡供水两个“三年行动”采用两手发力筹集资金,以建设集中式、规模化供水工程为抓手,完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以构建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五同”供水格局为目标,着力解决城乡供水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和供水质量。二是加强水源水质提升。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要求,合理确定水源、水厂厂址、管网布置、取水方式、供水规模和净水工艺等,积极推进标准化供水工程建设。通过实施水源水质改善工程、水源保护划定、完善净化消毒设施、提升水质检测监测能力、建立水质风险防控机制等措施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障能力。三是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管护水平。压实现有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责任,明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明确工程运行管护主体,落实好水费收缴和水价补贴制度。加强农村管水人员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农村供水村级管水员培训,提升基层管水员的管护技能,解决工程运行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好农村群众管水用水积极性。四是落实动态监测帮扶。采取调研走访和利用“找政府”APP救助平台,认真比对筛查研判受季节、工程建设等影响水质安全、水量不足、取水半径超出规定范围的预警信息,全面掌握农村供水安全状况,完善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五是依法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临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法规,依法对农村水源地保护、供水工程建设和工程运行管理等进行规范,保障农村供水事业健康发展。

 

 问题六

 王群委员: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省级统筹下达资金25.84亿元,标注用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13.26亿元且已全部下达相关县级财政。调研发现,县级财政下达项目单位预算仅11.73亿元,已拨付项目单位资金8.09亿元,拨付率仅为省级标注资金的61%,一定程度上存在建设项目资金保障不到位、部分项目推进缓慢等问题。请问,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资金到位率,有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王明华(市财政局副局长):针对存在资金保障不到位、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财政局建立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工作专班,提高政治站位,扛实工作责任,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保障。二是财政部门加强与项目管理部门和各边境县精准对接。利用“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系统”指导各边境县尽快锁定项目,确保资金与项目精准对接,实现资金与项目精准匹配、在线监控、一体化管理,实现资金落实上的信息化管理。三是加强监管提高资金拨付率。采取定期调度、适时预警、专项监督、通报等形式,对项目建设进度、资金落实和支出进度、绩效管理等情况开展日常监管,对符合拨款条件的项目督促相关县提高资金保障效率、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存在资金统筹保障力度不够、资金支出进度慢、资金安排使用不够精准等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整改不到位的将适时进行通报。

 

 问题七(略)

 

 问题八

 禹腾波委员:农村(社区)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关心关注。调研发现,我市区域间、县域间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大多集中在城区,医疗机构技术力量、基层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边境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医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医疗需求。请问:我市将如何有效解决边境地区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李会明(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近年来,在市、县(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原则,多措并举推动了边境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边境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一是边境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全市10个边境乡镇和44个边境幸福村均按要求设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99名乡村医生全部持证上岗,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房屋面积、设施设备、功能布局等方面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2020年以来,省、市卫生健康系统共统筹资金295.18万元,主要用于边境村卫生室的巩固提升,通过项目实施,边境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边境乡村医疗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10个边境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机构3家(勐捧、南伞、孟定),5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基本标准以上机构通过率80%。累计建成6个心脑血管救治站和10个慢病管理中心,实现了所有边境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全覆盖,发热诊室(哨点)全覆盖,所有边境村村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网底进一步筑牢。三是边境县县域医共体帮扶指导效能有效凸显。各边境县级医疗机构充分利用科室驻点帮扶、团队帮扶、远程医疗等方式,持续加大对乡村两级的指导帮扶力度。今年以来,共下派县级医疗卫生人员241人次到边境乡村开展驻点帮扶,总医院为边境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104人次,指导开展手术3场,培训乡村医务人员4876人次。通过县域间帮扶指导的有效开展,全市边境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基层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四是边境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各边境村卫生室始终严格落实乡村医生执业管理,从源头上优化和补充乡村医生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持续强化对村卫生室业务工作的传帮带,定期对服务能力较弱的村卫生室进行帮扶。2022年,边境3县537名乡村医生购买了养老保险,参保率97.46%,完成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3类142名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组织1期全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100名乡村医生到上海进修学习1周,有效地促进了乡村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发展。五是边境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推进。在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减少疾病发生,各边境乡镇始终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用的发挥,边境乡村基本公卫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升,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管理扎实推进,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规范有序,疫苗管理和使用持续强化,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提升,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为持续提升边境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下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边境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乡村医疗卫生支持力度,优化基层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巩固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医疗设施设备提档升级,保障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可及性,不断改善居民就医环境和条件。二是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向边境乡村倾斜下沉,充分利用科室驻点帮扶、团队帮扶、远程医疗等方式,加大对边境乡村的指导帮扶力度,提高乡村两级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三是加强边境地区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实用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乡管村用”落地见效,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努力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从源头上提升边境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有效解决边境群众就医需求。

录入者:李贵荣 责任编辑:李贵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