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机关建设 > 文艺园地

大亮山上善洲林

时间:2018/8/20 10:11:43|本文来源: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沿河路云华小区2109号 |作者:汤云明|点击数:

 我因仰慕大亮山而来,怀里揣着一位老人、老书记、老场长杨善洲的名字,这里曾经是一个62岁的退休地委书记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带领村民白手创业,创办林场,靠省市县等上级各部门的扶持和申请项目专项资金作保证,历经艰辛,义务植树造林22年,把几万亩荒山秃岭变成绿色海洋的地方。

 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是盛夏时节,但大亮山因为海拔高,还是感觉有些冷凉,甚至于住宿的地方除了安装有空调以外,还特意为我们配置了电热毯。

 这里山高风冷、小路曲长、远离喧嚣、半年雨季半年旱季、终年云雾缭绕,又能亲身感受杨善洲老人崇高的正气和人格魅力,正好可以放下浮躁不安的心绪,和这里的大山、树木一起做些沉思,思考一下我是谁,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想想在我已过中年的人生历程中,初心是什么,奋斗目标在哪里。

 一个古希老人,退休后不求安度晚年,还如此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正象他所说的那样:“千万不要把这么一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的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这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好物归原主。”

 2009年4月,杨善洲看着林场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自己也一天天的老去,就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地交给了国家。就象一个战士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光荣地向他一生忠于的党和生他养他的人民交差一样。一年后的2010年10月,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安详地,永远离开了他的孩子一般的林场和那些苍松翠柏。

 如今,老人已经好久不来看望他的职工、他的林场了。5.6万亩森林,1120万棵松柏、栎类、桤木等已经逐渐长大,并且成长为大亮山新的主人。我在树林里仔细地端详每一棵树木,与他们挥手致意、握手问安。仿佛,每一片树叶都象杨善洲那样慈眉善眼,每一节树干,都刻写着一个老人为人民服务的忠诚。

 我脚下的大亮山,眼前的善洲林场,30年前还是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不到17%。而今天,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97%,场内林木繁茂,流水潺潺,空气清新,已经成为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和人文生态旅游圣地。终于可以用“大亮山”三个字,来堂堂正正的诠释什么叫大公无私,什么叫高风亮节,什么样的人有着山脉一般的情怀。

 在大亮山林场范围的5.6万亩森林中,涉及姚关、酒房、旧城3个乡镇,10多个村的上万人口,作为林场负责人的杨善洲,一开始就考虑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不同场合多次说,人民群众把山地交给我们种树,等林场建成以后,有了收益,一定要保证群众的分成。

 其实,即使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自从建设林场以来,原来大亮山周围干枯的水源恢复了出水,人们生产生活用水方便了。荒山上有了植被,人民群众的畜牧业和经济林木也有了发展的空间,村民每年靠捡菌子和采集松子也会有些收入,适合条件的村民还可以到杨善洲林场和干部学院工作。

 更重要的是,自从建设林场以来,杨善洲带领林场职工自己测量设计,自己修建进山道路,大亮山周边从以前只能靠人背马驮的山间小路,逐渐建成了10多公里可以通汽车的土石路,一直到现在的柏油路、水泥路,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和交通有了质的飞跃。当有人说要给杨善洲刻碑立传时,被他拒绝了,他始终认为,这些成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面对杨善洲的铜像和陵园,瞻仰了公仆楷模的圣地,我只能说,原谅我,老书记,我来得太迟了,已经没有机会和你作些深入的讨教和学习。只能在你每天牵着骡马去植树走过的小路上追寻你创业的足音。在这片有很多很多故事的林子里坐听风吟、树语的诉说,铭记为民情怀的丰碑。在你和工友们曾经居住过的谱写大爱人生的陋室——低矮油毛毡窝棚下想象蚊虫的肆虐、风霜雪雨的侵蚀。参观老场部,感受你和职工们播种绿色希望的营盘。再到陈列馆品味公仆人生,聆听一件件感人事迹。

 多年后的今天,林场的厂部和职工宿舍已经从1988年最初油毛毡窝棚,1992年换成了土木结构的瓦房,再到度1997年砖混结构的带花园的房子,但他们第一代厂部油毛毡窝棚依然如故地站立在那里,窝棚前面杨善洲开凿的水井,他亲手种下的银杏树、垂柳,还有那棵自然生长成党徽形状的华山松,一直在讲述着一个老人带领一群村民艰苦创业、不忘初心的故事。

 日月如梭,老人已经去世8年了,老场部土木结构的四合院里,你宿舍的马灯、锄头、收音机、手电筒,还有几瓶一直没有开封的水果罐头上,你的指纹好像还清晰,余温好像还未散尽。它们最能讲述和证实杨善洲陈列馆里这位老人曾经的平凡,与不平凡的一生。

 杨善洲看似很平凡,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然而,正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铸成了杨善洲精神的伟大,正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草鞋、黄胶鞋、蓑衣,撑起了他对得起党和国家,对得起人民群众的头上这一顶“乌纱帽”。

 如今,那个在家人眼里慈父、孝子、好丈夫形象的平凡的杨善洲,已经供奉在乡下老家亲人的怀念里。那位曾经不平凡的杨善洲,在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的安危和病情会被当地老百姓奔走相告,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带着崇敬来看望。他离去以后,运送骨灰的车子经过的地方,会有白发老人和群众,发自内心的在大街边上送别,有的老人甚至会在公路边上跪拜。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就是民心,什么样的官员是好官,不必再多解释。

 杨善洲身为地委书记,在群众眼里已经是高官了,但他从不以权谋私,更不会不讲原则的关照家人,甚至于本来是按政策需要解决的子女和妻子的户口问题,他都一直没有填表办理。他始终认为,当官绝不是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在其他人的困难和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自己家庭的问题和困难就不是问题。我突然想起古代先贤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至今,杨善洲的大女儿一家几代依然生活在施甸县老家姚关镇陡坡村,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

 我一直在想,身为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之所以能够内心装着群众的冷暖,一生没有脱离群众,愿意做人民群众的老黄牛,与他的母亲、妻子、女儿一直生活在农村有关,因为他的家庭,也和千千万万群众的家庭有着类似的情况。他就可以从自己家里的情况,了解到当地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情况。

 来大亮山之前,我知道一个名叫杨善洲的老人的事迹。从今天起,我记住了人民的好儿子杨善洲的风姿和格调。从明天起,那个大写的杨善洲的形象,将会占据我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动情、最清白的部分。

 也许,这是我来大亮山的初衷,也是我来大亮山的成果和收获。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