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大要闻

镇康人大:从城市到乡村 这些代表建议深得民心!

时间:2025/9/2 17:53:04|本文来源:镇康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杨文成|点击数:

 “这个摆摊点紧邻居民区,人流量大,还能省去房租费用,非常适合做小生意。”李大姐介绍道。她所说的摆摊地点位于镇康县康宁社区龙山公寓旁的道路一侧,每天傍晚,前来散步、逛地摊的居民络绎不绝,这里已然成为县城里热闹的“小市场”。这一便民举措源自于县人大代表、新城社区党委书记李国伟的一件代表建议。

 2025年2月,在镇康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县人大代表李国伟提交了《关于发展县城“地摊经济”的建议》。据李国伟介绍,这一建议的提出并非偶然,“疫情过后,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特别是我们这种小县城,本来就存在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如何为失业人员、低收入群体等提供一条灵活的就业途径,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李国伟发现,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地摊经济。他认为,在确保不阻碍交通、不影响市容环境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地摊经济区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灵活就业问题,又能为城市增添烟火气息。

 建议交办后,县人大常委会将其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由常委会副主任全程跟踪督办。县人民政府领办该建议的负责人立即组织商务、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并多次对县城内适合发展地摊经济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经过综合评估人流、安全等因素,最终选定在龙山公寓和清溪园小区附近设立两个地摊点。

 “我们始终坚持‘规范有序、方便群众、繁荣经济、促进和谐’的原则,在确保不影响交通、不污染环境、不侵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为群众提供灵活就业的空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周正伟表示。政府部门还专门制定了地摊点管理方案,明确摊位经营范围、经营时间、卫生保洁等要求,确保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如今,地摊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群众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也让城市增添了烟火气。笔者在龙山公寓旁的地摊街看到,这里热闹非凡,烧烤、小吃、日用百货、手工艺品等一应俱全,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现在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比到外地打工好多了。烧烤摊主李大姐一边翻动着手中的肉串,一边笑着说道。她算了一笔账,扣除成本,一天收入能达到300元左右。目前,镇康县城内划定的两个地摊点共有摊位215个,每日客流超1000人次,带动3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镇康县军赛乡岔路村,另一件人大代表建议也得到了高质量办理。去年以来,由于补充耕地项目推进缓慢,项目区内1100多亩耕地无法正常供水,导致群众不愿意耕种。县十八届人大代表王国成在一次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大家的急切期盼。他走村入户,与村民们促膝长谈,认真记录下大家的诉求和建议。带着群众的期盼,王国成立即着手对收集到的情况进行梳理,依托《镇康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县级人大代表制度》,在联系他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导下,他很快整理成一份详细的书面建议,并在县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尽快完成岔路村补充耕地项目建设的建议》。

 

 如今,走进岔路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项目区内的供水管网已经架设完成,汩汩清水流进了干涸的田地。村民们正忙着在地里种植玉米、稻谷等农作物。看着昔日因缺水撂荒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岔路村党总支书记罗永兰高兴地说:“现在不仅通了水,机耕路也修好了,项目区的耕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发展地摊经济和架设管网只是近年来镇康代表建议办理的一个缩影。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阿光仙介绍,近年来,镇康县狠抓代表建议“两个高质量”,多举措提升建议内容质量,多维度强化建议办理质效,确保每一件代表建议既提得好、又办得好。正是通过这一扎实有力的闭环工作措施,从城市到乡村,从就业到餐桌,一件件紧贴民生的建议转化为惠民成果,一桩桩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了有效回应。

录入者:段春彩 责任编辑:段春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