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守初心 法治护航暖民心
——临沧市镇康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刘国兰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5/8/17 21:31:19|本文来源:镇康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武毅|点击数:
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南伞村距国门2.7公里,国境线长3.7公里,属城郊结合部,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着汉、傣、佤等3个民族。“身边的法律明白人”“矛盾化解的主心骨”,这是村民口中的刘国兰。她是南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更是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多年来她坚守人大代表职责,以“让法治精神扎根基层、让公平正义惠及群众”为目标,在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立法建言一线耕耘,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温暖且坚定力量,绘就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强基新篇章。
创新普法形式,让法律“走进寻常百姓家”
刘国兰常说:“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得让老百姓听得懂、能理解,才能真正护佑生活。”作为村里的“普法带头人”,她深知基层普法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她充分发挥南伞村是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作用,从县、镇人大代表,村干部,乡贤能人中聘请8人为立法信息员,从法官、检察官、执业律师等专业人员中聘请10人为普法指导员,采取代表小组+“两员”模式,摸索出“接地气”的普法方式:
“农闲课堂+田间地头”普法。利用村民农闲、街天赶集等时间,邀请“两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法治夜校”,围绕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等高频问题,结合村里真实案例“以案释法”。曾有村民因“彩礼返还”闹得不可开交,她便在课堂上讲解《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的规定,用“身边事”讲清“法律理”,让村民茅塞顿开。
“文艺宣传+方言解读”普法。组织文艺爱好者编排法治小品、歌曲,融入《土地管理法》等内容,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法治理念。她还用当地方言录制普法音频,通过村广播早晚播放,进一步加深村民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
“线上线下+精准推送”普法。建立“法治微信群”,每周推送实用“法律小贴士”。针对村里留守儿童多的特点,联合学校开展“法治进家庭”活动,用漫画、情景剧教孩子自我保护。
近年来,南伞村共开展各类普法活动130余场次、普法受众面达1.1万余人次。在她的努力下,南伞村尊法学法用法守法氛围渐浓。如今,村民遇到问题会主动到村委会咨询法律法规规定,有人还把她编的“普法顺口溜”写在墙上,法治意识已融入村庄日常。
巧解矛盾纠纷,用法治思维筑牢“和谐第一道防线”
基层矛盾虽琐碎,但处置不当易升级。刘国兰始终以“依法调解、公平公正”为准则,当好群众“解铃人”。
用好法律疏民困。2024年10月,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争执动手。刘国兰第一时间赶到,先稳住双方情绪:“有话好好说,得按法律和政策来!”她连夜翻出宅基地档案,次日带村干部、老党员现场丈量,对照《土地管理法》明确边界,耐心解释:“宅基地是集体财产,邻里互让的底线是法律。按规定划清,以后大家都省心。”最终,两户村民握手言和并签订书面协议。
用好阵地解民忧。南伞村成立了“人大代表调解室”,联合村干部、乡贤、普法指导员组成调解队伍,制定“受理—调查—调解—回访”闭环流程。近年,经她牵头调解的土地、赡养、邻里等纠纷30余起,成功率达95%,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村民称赞:“刘国兰调解不偏不倚,全按法律来,我们信她!”
传递基层声音,以“原汁原味”建议助力地方立法
刘国兰认为:“人大代表不仅要帮群众解决难题,更要把大家的想法反映到立法中,让法律更贴合基层实际。”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立法信息员,她用心收集群众对法规的“真声音”。
聚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言。在《临沧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她就“卫生健康部门如何指导村委会开展健康教育和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她坚持走村入户,期间共召开6场座谈会,记录20多条村民“心里话”,提出了医疗卫生机构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个人应当做好家庭住宅区域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等建议被采纳。
聚力基层人大代表献策。从普法“讲解员”到矛盾“调解员”,从立法“信息员”到群众权益“守护员”,刘国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法律护航民生,以柔肩撑起边境村寨法治天,诠释了基层人大代表的法治担当。她常说:“法治建设就像种庄稼,既要用心‘播种’(普法),也要及时‘除草’(调解),更要懂得‘施肥’(建言),才能长出‘和谐幸福’的果实。”
聚力民生福祉办实事。为深入了解掌握村情民意,真正把村民利益放在心上,她养成“随身带本子”的习惯,遇村民讨论政策、抱怨难题时及时记录,分类整理村民反映的“小问题”。近年来,她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向上争取、主动协调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30余件次,让村民“急难愁盼”得到及时有效回应,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在她带动下,南伞村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氛围日益浓厚。她以平凡岗位的坚守与付出,成为村民最信赖的“法治引路人”,为基层法治建设写下温暖而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