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县区人大 > 沧源

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沧源自治县人大代表、公坎村副支书杨光明

时间:2025/11/21 8:29:07|本文来源:沧源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张新春|点击数:

 公坎村是班洪乡的第一边境村,6.6公里的国境线蜿蜒曲折,“160”界桩静静矗立。过去积贫积弱的边境村落,如今已是村美民富、笑语盈盈的小康村。全村有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96户1710人。说起村里的美丽蝶变,村民们总会提起一个名字——县人大代表、公坎村副支书杨光明。这位土生土长的佤族汉子,从芒莱村民小组组长到村副支书,从武装干事到县人大代表,杨光明的岗位在变,但“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始终如一。十多年的坚守与奉献,让他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履职为民:把民意“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作为县人大代表,杨光明始终将“民呼我为”记在心头、落在实处。他牵头推进公坎村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把每季度的“实事项目集中征集日”变成倾听民声的“固定课堂”,走村入户、蹲点田间,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一一记录在册。

 今年来,他带领代表小组共征集民意11条,通过精心谋划、积极争取,落实项目投资约200万元,先后解决了入户道路硬化、排污沟新建、产业用水保障等一批民生难题。在县人代会上,他提交的代表建议得到重点关注,推动2个自然村入户路硬化工程落地,泥泞小路变成平坦大道,为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销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以前下雨一脚泥,现在小轿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多亏了杨代表!”合作村民小组村民杨军竖着大拇指称赞。

产业兴村:让边境村长出“致富果”

 “公坎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作为村干部,杨光明深知产业对边境村发展的重要性。他打破传统种植思维,带领村组干部探索出一条“短平快+长效稳”的产业发展路,引导村民改种西瓜、四季豆、辣椒等特色作物,让产业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同时,他积极对接云南省科技特派队,引入科学种植技术,使公坎村成为科技助农增收示范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强调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依托芒莱自然村的生态和区位优势,杨光明提出“农旅、文旅、边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推动公坎村与芒库村“抱团发展”,借助“四位一体项目”打造芒莱田园综合体。如今,这里已建成350亩茂谷柑、砂糖橘水果基地,既填补了产业短板,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去年我家光砂糖橘就卖了一万多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种植户田建文的脸上满是笑容。

情系民生:用“善治”绘就宜居图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杨光明始终把群众的“柴米油盐”放在心上。他积极对接市人大,争取到20万元履职能力提升工作经费,全部用于支持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提升和饮水安全项目。在饮水安全工程中,村里新安装水表260只,实现“一户一表”全覆盖,彻底解决了饮水计量难题。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杨光明积极推进“民呼我为+院坝协商”工作法,带领村民探索“以水养水、以水治污”的善治模式——通过合理收取水费保障管道维护,结余资金用于排污治理,让边境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这种模式不仅让公坎村实现“遇事齐商量、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更为全市边境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人大代表到村副支书,杨光明在阿佤山边境线上坚守了十多年,用实干诠释担当,以初心温暖民心。如今的公坎村,产业日益兴旺、民生持续改善、边疆和谐稳固。在这位佤族汉子的带领下,乡亲们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向着更加幸福的生活稳步前进。

 

录入者:田志福 责任编辑:田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