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县区人大 > 临翔

澜沧江畔搭台惠民 人大引领聚力同心

时间:2025/11/11 11:12:10|本文来源:临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易思敏|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临翔区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牵头搭起惠民服务平台,精准回应各族群众需求,把中医义诊、产业科普、文化非遗等特色活动作为联结纽带,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度融入群众生活,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基在边疆大地愈发坚实。

 当天正值平村乡街天,身着傣族织锦服饰的大妈们围在中医义诊台前,仔细聆听市中医医院医生讲解颈椎病防治要点;不远处,彝族群众与企业技术员交流石斛种植技巧;孩子们追着民族歌舞的欢快旋律穿梭非遗展台间,清脆笑声与歌舞节奏相映成趣。

 

 “这次活动很实在,中医免费看颈椎、讲养生,技术员现场讲解种植中草药知识,帮助我们发展中草药产业。”平村村民王先忠乐呵呵地说,“不用跑远路就能学习知识、享受服务。乡亲们凑在一起交流种植经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活动现场,中医义诊、科普宣传、非遗展览、农特产品展销等服务一字排开,各民族群众按需参与、互帮互助、交往交融,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民族文化文艺表演中,多民族歌舞队轮番献上各族特色歌舞,从傣家柔情的孔雀舞到彝族的民歌,台下各民族观众掌声不断,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深。

 

 忙丫村歌舞队队员陈定兰开心地说:“我们队里面有傣族、彝族、拉祜族、汉族的姐妹,虽然民族不一样,我们互相教、一起练,舞跳得越来越齐,心也贴得越来越近!”

 临翔区辖区内居住着23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近年来,临翔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探索出“中医药+民族文化”“法治+宗教治理”“产业+民族团结”的多元路径。

 临翔区人大常委会在推进新时代人大民族工作的进程中,立足全区多民族聚居的实际,系统谋划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广走访、细分析、定方向、重实践”的工作思路,深入民族乡镇、村寨、宗教场所,开展高质量监督,督促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实落细。在工作创新上下足功夫,探索出“135”工作新路子,搭建人大民族工作服务平台,推动服务活动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民族团结的根基在民心、活力在发展、灵魂在文化,相辅相成,才能让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近年来,临翔区通过区人大常委的精准监督,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得到有效推动,《勐缅密缅》拉祜族小型舞剧、南柯拉祜族文化传承保护等项目相继落地。在平村乡的非遗展览现场,傣族手工织锦、彝族刺绣等民族文创产品,与中草药、生态米等农特产品一同亮相,既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搭建起产业协作的桥梁。

 “一次义诊,一个演出,一个建议的落实,我们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是要整合部门、企业、社会三方力量,让服务精准送达各民族群众。”区人大民族与外事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峰说,“从民族文化保护,产业协同发展,从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到代表建议精准落地,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热闹的活动现场勾勒出一幅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画卷。人大搭台、部门唱戏,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便能凝聚起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合力,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图景照进现实、扎根边疆大地。

录入者:田志福 责任编辑:田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