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代表
——记永德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穆文锐
时间:2020/2/13 16:14:22|本文来源:永德县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 |作者:崔蓉蓉 杨瑜|点击数:
一大早,超市的生鲜蔬菜柜前站满了挑菜的市民,你一把青菜我一个萝卜,新鲜的蔬菜被市民装入菜筐。
“听说这个菜是户丫村民种的,不用化肥,看着就水灵,生态的蔬菜我们吃着也放心。”一个小村子里的蔬菜如何能卖到超市里?这都要从村里的“卖菜郎”说起。
“卖菜郎”本名穆文锐,是户丫村的党支部书记,当选为县十二届人大代表后,“如何为民办实事”成了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尝试合作社 带着村民闯致富路
户丫村位于勐板乡东南部,距县城德党21公里,距乡政府18公里,全村辖15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25户4326人。虽然村里气候和自然等资源都比较丰富,但是群众户均耕地较少,产业收入以茶叶为主,群众的人均纯收入并不高,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穆文锐在校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中专毕业后他回村养起了猪建起了生猪养殖场。2017年,作为村里的种、养殖大户,穆文锐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在参观到一个蔬菜种植基地时,穆文锐挪不动脚了:规模化的种植、规范化的管理、有序的供货分配……这些原本以为只有在发达城市才能看到的种植模式,却在这样一个水源条件匮乏的村子里看到了。
“我们村里有坝区,水资源比这个好得多,为什么我们不试一试?”这个想法一冒出,穆文锐就坐不住了,当即就开始梳理统计村里的坝区面积和涉及的农户。回村后,穆文锐就与村“三委”干部商议:“每年收完玉米后,村里的地基本都荒着,如果我们也能建立一个蔬菜种植基地,把荒着的土地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为乡里的中小学校、机关食堂提供新鲜的蔬菜,还可以很好地带动群众增收。”
“种蔬菜?我们都没有种过,能行吗?”
“种出来卖给谁?怎么卖?”
……
面对大家的疑惑,穆文锐心里其实也没底,毕竟种蔬菜对于户丫村来说是一项新产业,一没经验二没技术三没人员,但是作为一个代表的使命感,让他决定带着村民一同尝试!看着干劲十足的穆文锐,村里的其他干部也被感染了,决定一同试一试、闯一闯。
2019年,在勐板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为乡人大代表的穆文锐提出了“在户丫村成立一个蔬菜合作社”的建议。
同年,永德县委、政府创新推行“一乡(镇)一联合社、一村一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贫困户绑定发展、合作社与电商平台绑定发展”“三绑定”利益联结机制。勐板乡抓住机遇,在户丫村成立了“核茶裕种植产业合作社。”
试点到基地 荒田坝变成“金田坝”
要种植蔬菜,首先得有基地。村里的坝区土地离农户家较远,加之面积小而散,大部分农户在收完玉米之后就选择把土地荒着。虽然地荒着,但是让他们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他们却不乐意。
穆文锐决定先在荒田坝做实验,有成效了再向其它坝子铺开。由于涉及的农户较多,他带领着村“三委”干部,带着村里的其他几个人大代表,深入村寨开会、深入群众家中作宣传动员。群众有的觉得不切实际,一个小山村没必要建什么合作社;有的担心没有销路,搞失败了分红拿不到,不愿意把土地入股;有的觉得地租太低,还不如自家种玉米。
为了消除群众的顾虑,取得群众的支持,穆文锐起早贪黑地跑村串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一连跑了半个多月,踏破门槛子,磨破嘴皮子,直到群众理解和支持。忙矿山二组村民李庆红,看到了穆文锐真心实意想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把别人给他每亩土地600元的租金推掉,主动拿出自家土地加入合作社。
最终,荒田坝30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我是群众的代表,就有为群众服务的义务,他们把土地交给我们,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失望。”丈量地块、规划基地、整地备地……穆文锐丝毫不敢松懈。
村里到城里 生态菜进了县超市
种蔬菜最重要的是有充足的水利灌溉。为了充分利用好水资源,户丫村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先后建设蓄水池1个,铺设管网2000米,建设洗菜池1个,卖菜大棚1个。从培养本土人才、长远发展考虑,找了见多识广、有技术基础的忙矿山一组组干部杨军担任技术员,并且由他来管理工人。
各项基础工作就绪后,合作社的蔬菜开始栽种了。为了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就近就便务工,合作社将村里的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鼓励建档立卡户的劳力到合作社务工。穆文锐向技术员杨军反复交待:“我们合作社要种的是生态蔬菜,要用有机肥,尽量不打农药,技术和管理上一定要把控好”。
为了保证菜的品质,他不断的上网学习,向农科站的人员请教,向老菜农学习,每天都要到基地看一看,了解蔬菜长势,不断摸索改进种植培育方式。通过精心的管护,种出的白菜、青菜、茴香、茄子、辣椒等10多个品种长势极好。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很多种植大户看到了发展前景,也开始向群众租地种植四季豆、辣椒等蔬菜。种植蔬菜的产值每亩最高可达2.4万元左右,比起种植玉米每亩800元的产值,翻了近30倍。截止2019年12月,种植大户发展蔬菜种植800多亩,实现纯收入500多万元。耕地租金从原来的每亩3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亩800元。同时,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动了630人务工,务工收入达490万元。
现在整个荒田坝都热闹起来了,地里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在忙活。很多群众都说:“以前地都荒着,没想起种菜,真是可惜了。”
蔬菜种出来了,卖给谁成了大问题。穆文锐同村“三委”干部、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技术员一起想办法,决定先把菜拿到乡集镇市场上去卖,看看人们对生态菜的接受程度。
说做就做,天蒙蒙亮,穆文锐就带领技术员到菜地拿菜,用三轮车拉上一车菜直奔乡集镇市场。到了市场后,从来没有卖过菜的穆文锐抓慌了,“因为没有经验,我们没有准备摆摊的用具,甚至连都秤没准备。”
集市上人越来越多,两人还是不知道怎么开口叫卖,更别提讨价还价了。乡里干部看到这两个站在三轮车旁局促不安的人止不住的笑:“你们光这样站着菜会自己飞人家口袋里吗,你们要给大伙说说合作社的蔬菜有多好呀。”笑归笑,乡干部留下开始帮助他们售卖蔬菜。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番茄……带着露珠的蔬菜深受居民喜爱,一个早市下来卖了大半。穆文锐对于居民的认可很是开心,但是看到剩下的菜,他心里又犯愁了:乡里居民不多,菜虽然好但是需求量不大,采摘的蔬菜卖不完也极易坏掉,这该如何是好。
穆文锐开始尝试着将菜拉往县城菜场,可是县城销售蔬菜的个体户较多,他不善言辞,没人知道他这个生态蔬菜是从哪里拿来的,销量也不太好。除去油费、务工费等成本,基本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看着地里的菜一天天黄了、枯了,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蔬菜基地遇到了销售难,穆文锐急得整夜整夜失眠。他担心付出的努力全都白费了,他担心愧对了其他代表、其他干部对他的支持,他担心辜负了老百姓的信任……
他不断的奔走于村里、乡里和县里,力求寻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式。“能不能将县委、政府提出的‘三绑定’模式运用到合作社?如果能和企业绑定,销量就不成问题了,产值、利润也就有保障了。”
他积极向乡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在县、乡领导的帮助协调下,合作社和县城老祥云超市、中隆超市、乡中小学校食堂签订了收购合同。这下可好了,合作社的蔬菜有销路了,穆文锐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合作社的技术员、工人们干起活也更带劲了,大家都按照超市、学校的要求种好菜、管好菜、送好菜。在批发销售的基础上,又在基地零星销售,方便过往群众买菜。
截止2019年12月,合作社向各大超市、学校食堂出售蔬菜14800斤,零星销售7652斤,收入4.8万元,这些收入分红后结余部分全部投入到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合作社现在不仅自己种菜卖菜,还帮助村里的其他种植大户拉到县城进行销售,看着合作社一步步迈向正轨,“卖菜郎”的脚步依旧没有停下来,为进一步开发市场,他又开始琢磨在坝区建设保鲜冷库,提升蔬菜的储存质量和产值,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走在村里,老百姓都戏称穆文锐为“卖菜书记”,对他提议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支持,村里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
“人民选我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这个看似充满光环的称号,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不是待遇,而是使命。一直以来,穆文锐都牢记代表使命,始终把自己放在群众代言人的位置,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自己的真情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誉。